關於校對二三事

看到Lofter最近轉了蠻多篇不錯的校對經驗文,忍不住也想來說說自己的看法。


一、找校稿不是因為你文筆能力差,而是為了找出自己看不出的盲點:

首先如果是作者打算自己印本的話,校對請千萬找小精靈來幫忙校,不要覺得麻煩別人很不好意思,而全部自己動手做。

作者自己本身是寫文人,有時候很多語句用法自己習慣了,不覺得那是有問題的,於是往往就忽略了,這是作者自己再細心也沒辦法察覺的盲點所在。

這時請他人來幫忙校稿的好處就出來了,每個人的閱讀經驗不同,理解文字的方式也有所不同,一有歧異的部份往往能一眼看出,能與作者討論為何這個時候要用這種形式,是不是彼此間理解這個詞彙的意義有所不同?有討論除了可以改正彼此的觀點以外,往往又多了深入探討該詞彙的機會,以後在寫到時可以加深印象,對作者跟校稿者雙方都是共同成長。


二、善用Word校閱功能:


大部份人在寫稿時都會使用Word,而Word本身有個很棒的功能「校閱」,它不但可以先系統上進行一遍簡單的文法檢查(如果有問題的字詞下方會標上紅色波浪),也能在框起的詞彙上增加註解,或是使用追蹤修訂功能,讓校稿者傳達修改的訊息給作者。比起把有誤的地方一字一字打在文件檔上,或是使用QQ、Skype等即時通訊軟體說明,都比不上這麼好用一鍵就到修改處的功能。特別在校閱數十萬字的小說時,錯誤率一定會因字數而增加,有使用此功能也方便了作者進行確認。

總之想說的是......Word校閱功能這麼好用,來使用看看吧!


三、簡轉繁、繁轉簡,格式大不同:

說到這個,我自己本身就有點蠟燭二頭燒了。想說在Lofter的讀者群大多是簡體閱讀者,雖然繁體不見得看不懂,但像小說這類字多的文章,總是要自己習慣的文字才能閱讀的舒服嘛。所以如果是小說要貼在這裡的話,我會努力把它轉成簡體。

由於最近也在把之前寫的特傳文繁轉簡,發現除了轉成簡體還不夠,其實連標點符號格式也要改,我突然發現這是一件大工程,驚嚇到我好久都不敢打開自己那些要修改的文檔。

像是對話所使用的引號,繁體的習慣是「」或是內部再引申時所使用的『』。但簡體就是“”與內部的‘’。

這二者的差別跟印刷也有點關係,繁體常使用直式排版,而簡體是橫式。雙方的引號都是在各自排版的閱讀上最能看得舒服的標法。標點符號的作用本身就是為了幫助閱讀者閱讀,既然轉了語系,當然標號也要符合閱讀群習慣的格式,於是這也是提醒排版小夥伴的一點,切換語系的校稿上,要記得連標點符號也切回來呀!


四、一校、二校、三校的方式:

分了數字一、二、三,不是指找了三個人一次丟稿過去請他們校稿回來就好,而是指校稿文章從“作者→校稿者→作者→校稿者→作者→校稿者→作者”來回確認並修改的次數。

這一校、二校、三校可以都找同一人,也可以找不同的三個人,但是次數不要亂,不要為了省力就一次性發稿,想說那麼多人看,那錯誤率應該就可以降到最低了。這樣校出來的成效也只是一校程度,只是比較多人校閱的一校,並不是能把錯誤率降到最低的三校。

要知道校稿者也不是萬能,有些東西還甚至會被校稿者從對的改成錯的,不要忽略這種可能性,而多校幾次是為了保持書的品質,越珍視自己作品的人,不應該省下這些功夫。


五、最終校應該印成紙本直接拿筆修改:

其實在真正送出去印刷以前,如果在排版完成後印個紙本出來,做最後一次校對,也是不錯的方式。至少我認識的出版社編輯們,在現在電子檔這麼發達的年代,仍然是用這種方式在進行最終校對。

印成紙本拿筆圈出有問題的地方是最直覺的,除了可以校正稿子上不順眼的地方,也可以看看自己使用字型的呈現效果,在電腦上呈現的字與實際印出來的字看起來仍會有差距,這也是紙本才能呈現的東西。


無論如何,排版只能算是中期,校對必須伴隨到最後一刻。


六、請給校對充裕的時間進行校對,慢工出細活:

作者別在趕印刷的前三天日期丟稿子給校對......只留三天來校不論你請的校稿者再神,也只能得到差一截的成果。

而且...校稿小精靈會在內心詛咒你的^_^ (喂

评论
热度(2)
© 栩瑾|Powered by LOFTER